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对着那个1900,每个人都会想起前苏联音乐大师拉赫玛尼洛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他凭借着在甲板上画出的琴键完成了这个需要高超技巧来掌握的不朽的音乐篇章,每次听到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托纳托雷,一个人用心灵来谱写乐章,另一个人来用胶片把它们完整的表现出来。常想,这两个人要是偶然在美国的某个街道上穿过时间和空间相遇,定会去临近的小酒吧里去痛饮一番。3 @ T( T! M# z
1 z8 @3 j: [$ l: A; `/ i - R/ b" i$ n2 Z/ Y
“1900”终生就只生活在海上,随着他寄身的邮轮维吉尼亚号消失在新旧大陆之间。记得其中的旁白“房子建在海上,注定一生漂泊。”
2 D2 C$ h$ k8 j: b- C
) D- Z7 l. c* a- ~( l 1900既是一个年份也是主人公的名字,这位天才的钢琴师一生都只生活在海上,在甲板上写他的音乐,在邮轮上弹奏他的乐章。生活在对神圣的建构里的1900拒绝登上陆地,当他遇见他钟爱的姑娘的时候,他欲要登上他从未涉足的陆地给那姑娘听一次他的私人演奏,可是临到最后他还是退缩了,面对着茫茫大海,他拒绝由他自己来解构他所选择的理想世界。推翻和击碎自己的勇气的缺乏使1900眼含热泪的望着陆地,而又感觉无比遥远。& n. q$ h' F0 S4 C; f
. w& C; I3 Z7 G: T4 h; K, g; ~* _2 @7 l
当标志着“自由和开放”的爵士乐企图去打碎“封闭和禁锢”的1900的时候,自由和开放获得了惨败,他的音乐在每一个听过它的人存放在内心深处,每一个音符都是活的,漂浮在一张张明亮的面孔上,那些脸在银幕上无比的鲜活,充满着梦想、幻觉、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6 J1 z( t# p3 l
$ `' ^' b$ B; a2 r4 J
1900是不会被击败的,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更多的感觉我是把他作为最后一个“理想主义的固守者”来对待的,当维吉尼亚号就要被拆毁的时候,人们在忙乱着,在撤离大海,而1900平静的面对着人群和即将沉入海底的维吉尼亚号,他说:“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了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因为我所不见的。”最终,1900与维吉尼亚号一起消失在蔚蓝清澈而又吞噬一切的大海里。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他虚幻的乌托邦、想象里的新娘一起步入了虚拟的新房,而平静、从容是他最后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欣喜与痛苦、悲哀与绝望,这些困扰人类的情感从此与之无关,在海水里,1900完成了他的使命。托, ?3 u1 @3 S- d+ J0 Q' E
$ o! ~/ f. I7 r4 `" B: q8 r P- h9 k0 Q
很感觉1900,那种理想主义者的世界离我们近得仿佛伸手就可触摸而又遥远得没有边际。究竟建构和解构,建立和摧毁,固执与多变,哪个更值得我们来尊重。
) @) K: a; f) v; A; R0 y$ ]/ y+ ?% S) L
它告诉了我们,无论是商业社会也好,还是落后的社会也好,人--,他的柔软,在很多时候可以被发现,同他的固执一样,很轻易就可以被唤醒。2 ?+ K4 x$ ?- j4 y
9 G1 h( H* B1 R" i0 O 我又想起了那个夏日午后偶然看到的幼儿教师,她说:“孩子,来,我们一个一个字的来读,爱、感动、真诚、梦想、纯洁……” 2 W+ b1 s z% W3 ^& ]: Z; w
* |7 x6 L1 S4 r8 E; }9 V$ V. o[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3 22:44:53编辑过]
3 h" K$ W! v/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