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a8 {; f+ Z1 I: {2 L% g3 h
" I% \3 ~7 {& x
1.5米的个子,并不宽阔的肩扛起沉重的桶装水,在100余间寝室里穿梭……近日,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度校园人物”颁奖仪式,凭劳动挣生活费的大二女生王金凤感动校园。1.5米的她坚持扛桶装水挣生活费,每次5毛。(《重庆晚报》4月8日报道)
/ Y; M) }& z9 m9 N4 q+ @
& F) D/ H: T9 ^3 b& s
, J" T- J0 J8 }$ J
* A( c% E; C( ]+ R8 z. E 瘦小的女大学生做苦力扛桶装水挣生活费,确实很辛苦也很不容易。可如果因此便要说她“感动校园”,未免有刻意“拔高”之嫌——窃以为,这样的“事迹”不值得“感动”。 3 |+ `: L' s' t: u
3 a( z" q5 E9 w4 k, b3 u. P& Y' g
9 t" E( G; I% X: j3 C) m7 V# a7 J& V7 u7 w
靠劳动养活自己,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农民在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工人在工厂里手脚并用汗水湿衣,就连那些可怜的弱者,也会奔波拾荒赚钱糊口。女大学生有手有脚、年轻健康,干点力气活儿挣生活费,有什么可“感动”的? ) m& @& `0 w9 j
5 f8 D+ q3 H. f8 R' |0 F! S, T
; P! b/ \" Q! l M) R. i: y7 e9 [1 P# i) \- ?. c- ]
做苦力的女大学生能够“感动校园”且入选“年度校园人物”,不得不让人深思。很正常的劳动,怎么就“另类”起来了呢?这只能说明,现在太多的大学生和孩子们,已经远离了“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这样的字眼儿。他们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风雨、没吃过苦,偶尔看到有同龄人在扛水挣钱,难免就要惊讶了、震撼了、感动了。 : O% x* ^, T) v7 ~
/ O: I6 w, z, x5 T: ^" Y) [
6 T `1 P7 p4 N, d* O* K# Y2 A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媒体上、在生活中,我们不仅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是怎样为了享乐和恋爱“啃老”的;还能看到或听到一些贫困生是怎样一边申请救济、一边为了面子大手大脚花钱的。甚至,有的学生得到好心人的救助之后便销声匿迹,连个电话都不打。这样的现象多了,女大学生做苦力难免就要“感动校园”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对做苦力的女大学生不再“感动”了、愿意自食其力的坚强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民族就更有希望了。 (乔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