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看聊斋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后怕的,总认为这些孤魂野鬼阴森可怕的,晚上都会感到鬼气在四周盘旋。可是白天的时候还是会在自我无谓的安慰下继续读这些“鬼魂”。+ @' T$ t, C) `: b0 f5 ?. E
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在那么小的年龄就拜读了此书,也难怪总说是“鬼书”了。幼年的孩子对于鬼的理解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总盼望着了解那个似有似无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害怕那些无法掌控的物体出现在自己面前。我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所以对于另一个世界的生灵,还是害怕起了主导地位。但殊不知清代的封建社会中会有多少人因害怕而唾骂此书,还是会像神明一样谦恭地拜着呢?对此,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也不得而知,但是史料上分明记载着此书在后世留传甚广。# V1 G/ R. _5 K8 L; E
虽然读这本书的时候离如今甚远,可还是可以记起一些琐碎的片段,说是琐碎是因为那些故事在心里面已经没有了架构,只剩下一些对话,一些眼神,一些痴情狐妖独有的抿嘴一笑。但这就足够了,我以为正是一些细节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这是张绍刚说的。而这些细节又是我最看中的,往往一瞬间就会让你感慨得叉不过气来。我深深沉浸,沉浸在那些狐怨人悲中,沉浸在蒲松龄先生设置的渊渊情谊中。3 B8 I) R# n" s/ a5 t
蒲松龄先生的这本巨作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的。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描写痴情狐妖和哀怨书生的故事。他笔下的狐女总是很善意的美丽女子,如婴宁,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这是书中幽怨的原因,而那些落魄的书生又像是先生自己的写照。蒲松龄先生一直是个不得志的人,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成贡士。所以我想,这些落魄的形象或多或少有一些发泄的成分。毕竟能一直对应试不离不弃的人并不多见,即便是在旧社会由应试决定一切的时代(现在不也是嘛)。所以在看到蒲松龄先生头戴官帽的照片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的。先生苍老的皮肤被鲜红的官帽映衬得泛黄,窄小的官帽有一丝滑稽,但是他还在自豪地笑,像我小时候第一个被评为少先队员时的那种笑容,无邪美好。我是彻底被这个老人感动了。! }3 X' H0 K; Q% k! m/ Q. }
查了好多聊斋的资料,上面总是说《聊斋志异》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内容,是揭露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无恶不做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虽然无法否认这种观点,它完美无缺。从前的教科书上也一直这么写,我也一直这么去记。可是总是很难把一个可爱的老头和沉闷的政治连在一起。当我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此书的意义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只是说,你不用交了,这不是你发挥创意的时候。8 |. M! W% Y! N9 w
我好像明白过来,为什么蒲松龄先生一直无法考取功名了,只因他创造了那么多鲜活的鬼魂。说到聊斋,多数人多会说到聂小倩,那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据说王祖贤就是因为这个角色一炮打红。也有很多电视台翻拍了很多不同版本,不知道先生会喜欢哪一个版本呢。金庸的武侠片拍好还能找原作者探讨,而聊斋全是按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误解了都没人知道。一个时代的作品只因在那个时代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而存活下来,它并不适合当今水泥森林的现代。( P' v7 U. Y( B7 V1 a: a: q
整部作品有过愤慨,有过忧愁,十分完整的人生,却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越发地难过和自卑。先生是否也曾盼望过出现在他文字里的敢爱敢恨的烈性女子能出现在身边,又是否曾希望过那些伸张正义的鬼判官能为百姓造福。一切的一切,随着夜晚飘忽不定的烛光,摇曳着,纯粹的一些梦想,单调的一些文字,在书页上渐渐腐败,还好还是很多人记住了这部作品,记住了这个有意思的“聊斋先生”。这样的境域和张继有点像,没有人知道那些和先生一起应试的那些状元们的名字,反而记住了这个寒碜地在灯下描着鬼魂的老人。. j7 O- K5 B( U
一个个美狐仙,一个个呆书生,反复无常的故事情节里,交错着蒲松龄先生的抑郁,欣喜,难过,喜悦,和对这个社会有些失望的同时还抱着希望的难捱情绪,就这么徘徊徘徊……* e+ S% f# ^% l% v! ]* E* Z- n* U
0 M9 y w; v. Q/ H( H, P
PS:07结束之前的文,类似于读后感,但是我其实很早看得聊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