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再次启动,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作随之开闸。因应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等十部委昨日(21日)联合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政府组织的各项公益招聘活动也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的各种讨论早已出现,主管官员、高校就业指导人 & X9 l/ E! W0 Q6 U2 a9 Z
士频频建言,最为热切的关注,似乎仍在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等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
+ [" r9 f: {3 J" ~' d8 Y; _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否天然不正确,而需接受社会教导和政策训示?这恐怕是某种话语习惯和政策姿态,并非今日大学校园的观念现实。近期,中青报针对就业观念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8%的人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表示认同,尽管形势严峻,竞争激烈,仍有77.2%的人认为,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并非全然无望,只是要付出更大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看来并无大碍,相反,却相当务实积极。
: W' i+ ^- @6 [, r这使得那些不断宣称“先就业、后择业”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反倒显得面目可疑起来。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上,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警觉,已经呈现出某种群体性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完全可能重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据了解,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是毕业生总量最大的一年。如果以近几年70%左右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计算,2008年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可能会达到160万。形势比人强,可见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成问题,至少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 A, ^) [ ~8 J1 z2 A8 _
因而,高校机构和官员执着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反复申述,显现出某种避重就轻的话语强势。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是需政府着力改善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是高校专业设置与职业指导的脱节缺位,需要大学机构反躬自省,提升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产业扩张与利益增长,最后,才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与观念跟进,需有更及时深入的自我认识与专业定位,方能与日后的职场生涯顺利接续。这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问题,仅仅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上,轻易放出大学生应转变观念去养猪、80后娇气怕累令人忧虑之类的无谓感慨,不仅错乱了轻重缓急,也颠倒了前后矛盾。 7 I) ]% k8 _. O) C- Z N6 T
就此而言,我们寄望政府与高校能务实作为,真正为大学生就业打开局面。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诸如各类公益性的招聘会应该免收门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应免费开展咨询服务,公务员等各类招考的收费也应尽量减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放开产业管制,清除政策障碍,鼓励自主创业,深刻改变资源错配和结构失衡状况,为大学生就业拓展更大空间。这是政府应该真正关心的东西,而不是空泛的应景号召。 + y! s9 \7 z) o! w4 [9 Y3 a2 N3 [
而高校所应做的,更需精细贴切,诸如设置更灵活的专业调整方案,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转换专业,而非强行压制,为管理之便扼杀学生的兴趣转换,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养成。同时,大学要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而不是一两堂即兴讲座即告了事,要鼓励学生展现个人兴趣能力的偏好,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与职业。当前尤其急迫的,是高校应从近年急功近利的快速扩张中缓过气来,为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大学教育。诸多事务,虽繁难琐碎,要改善当前的局面,却非得要出手去做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