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的来历<BR><BR>一、流动的原始人群<BR><BR>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主要采食野果,而且不知储存——“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这一地区的可食物采尽之后,人们不得不再向别处转移,到处流浪——“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BR><BR> 那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曰有巢氏”。<BR><BR> 在制作巢穴和工具的过程中,“木与木相摩”“错木作穴”,错出的木屑生出火来。燧人氏“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臊”“令人无腹疾”,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还延长了人的寿命,促进了后脑的发展。<BR><BR> 后来,又发明了渔网、弓箭,人们的漫游速度慢了下来,可以在一个地方多住几年。把吃剩的猎物暂时养起来,等以后再吃,从而发明了畜牧业;今年倾倒在室外的植物残骸,明年看见发芽成长,从而发明了农业;在改进住室的过程中,经常揉和泥巴,从而发明了陶器,手工业发展起来。<BR><BR> 但是,人们还不知使用肥料。一块农田,耕种几年之后,地力就乏了,人们还得继续向前进。<BR><BR>二、“华夏民族”的形成<BR><BR> 蒙古,在太古的一个时期,曾经为热带,孕育了原始人类。后来,蒙古的地层和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蒙古人类纷纷逃散。逃向东北的,其中一支沿海往南游徙,到达山东,形成“商族”,再沿黄河西进。逃向西的,其中一支游徙到陕甘一带,曾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再沿黄河东进。<BR><BR> 夏、商两大游牧部落在黄河腹地的山西、河南一带发生了冲突。商族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生产力水平较高,因而阻止了夏族的东进。夏族的一部分被征服,一部分被驱回西北,一部分流入豫鲁平原,一部分从河南西部进入湖北。<BR><BR> 后来,西北的黄帝、南方的炎帝、东部的蚩尤,三大部落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战争,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至此,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的部落整体迁徙停止了,人们的生活基本上安定下来,互相宽容、沟通、交流,农业、建筑、制陶、冶金、医药、文化等迅速发展。<BR><BR>三、中原是最适合人类的地区<BR><BR> 古代的中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水系纵横,动物繁多,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无严寒,无酷暑,无山岚瘴气,毒蛇猛兽比较少,只有几个蚊子和老鼠,因此,中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BR><BR> 中原又是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冲突后互相阻止前进的交汇处,因此成了人们的最终归宿——入主中原,不肯离去。<BR><BR> 中原地区气候稳定,变化缓慢。相比之下,北欧、蒙古又发生了多次气候大变化。变坏的气候逼迫人们逃散;变好的气候催发他们壮大,譬如蒙古、女真的突然崛起。因此,又有多少个部落漫游到这里,多少个部落向往到这里。蒙古人种,马来人种,欧罗巴人种;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鲜卑,拓拔,羯,氐,羌,奚,突厥,吐蕃,楼兰,契丹,女真,满洲……<BR><BR> 他们都融入了中原、中国,最后,统统融合为伟大的中华民族。<BR><BR> 陕北的黄土高原,直到明朝,还是森林成片,土地开阔。明末清初,这里聚集了许多反清复明志士,满清进行围剿,多次放火烧林,才弄成了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惨状。现在的中原,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植被和地表<BR><BR>水,气候冬冷夏热,变化很大。<BR><BR>四、黄种人最优秀 黄种人,不白不黑,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脸部表情丰富明显,最符合“中庸之道”。因为进化最快,遮雨的眼眶不再突出,顺水的体毛几乎退掉。<BR><BR> 汉语简捷、精练,助词极少,便于思维;词汇可以随意组合、拆分,变化无穷无尽。<BR><BR> 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助词也没有。用英语就得加上3个助词“The、’s、of”。<BR><BR> 一辆汽车的零件,用汉语表述非常简单,用英语,需要创造多少个专用单词!<BR><BR> 英语的时态变化很麻烦。日语是“胶着语”,时态变化在句尾,更麻烦。<BR><BR> 所有语言,都不如汉语。<BR><BR> 可是,竟然有人主张把汉语、汉字,进行字母化,真是愚蠢!真是洋奴哲学!<BR><BR>五、北京人哪里去了?<BR><BR> 天上的恒星,距离地球都在几万光年以上,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些恒星的样子,是它们几万年以前的事情了,其中有些恒星已经毁灭了。<BR><BR> 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也和其他原始人群一样,早就不知漫游、散落到哪里去了。<BR><BR> 现在的中原人,可以说,都是“外来户”,都曾经是“少数民族”,都被汉化了,融合成一个民族了。<BR><BR> 只要中原的经济腾飞起来,生产遥遥领先,形成全国统一的自由市场,那么,几百年后,边缘的、边疆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必将被汉化,56个民族就融合成了1个民族——中华民族。 |
|